发布时间:2017-01-17 14:01:21
浏览: 次来源:上海嘉定
2017年1月14日下午,结合嘉定博物馆“东风西渐——上海市历史博物馆馆藏欧洲瓷器展”特展,嘉博学堂特意邀请到了上海博物馆陶瓷研究部研究员张东老师做了题为“明清贸易瓷漫谈”的讲座。
瓷器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在英文中,瓷器甚至与中国成为相同的词汇,究其原因,是和明清时期大规模的对外瓷器贸易息息相关的。
张东老师首先从青龙镇考古挖掘谈起,指出考古证明迟至唐代,中国瓷器已大量销往海外;宋元时期,贸易陶瓷的烧造窑场遍布东南沿海;明清两代,瓷器贸易持续繁荣,主要产地除瓷都景德镇之外,还有广东、福建等地。在明代中期以前,中国瓷器的主要外销市场在日本、东南亚和中东地区,至明代晚期开始大量销往欧洲,并作为奢侈品成为欧洲上层身份与财富的象征。
张老师的讲座系统介绍了明清瓷器外销的情况,揭示了中国瓷器在这些地区的流通和使用,并着重介绍了各种典型款式,既有鸳鸯、山水等典型中国风绘饰,也有大量装饰浓郁异国情调的瓷器,体现了不同市场的喜好与审美趣味。张老师还比较了同一历史阶段景德镇、广东福建、日本三地外贸瓷在材质、烧制、胎相、绘饰上的差别,令人对古代瓷器的丰富类型有了直观的认识。
本次讲座使市民朋友们了解明清瓷器远涉重洋、行销海外的历史脉络和基本轮廓,从中领略到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审美风尚和时代变迁,令参与者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