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博资讯

嘉博资讯
2017文博沙龙第三期
发布时间:2017-09-20 10:53:23 浏览:来源:上海嘉定

917日下午,由嘉定博物馆与上海汇龙园林绿化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2017年文博沙龙第三期在嘉定镇街道东大街314号秋霞圃茶室举行。正是秋高气爽时节,来自嘉定地区各镇街道对嘉定文史及秋霞圃怀有热情与爱好的近50位各界人士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次沙龙的主题是:秋霞圃往事。秋霞圃位于嘉定镇东大街,由明代龚氏园、沈氏园、金氏园与邑庙(城隍庙)四部分组成,不仅是现今上海地区五大古园林之一,也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之一。500多年来,秋霞圃经历了主人的更替,遭遇了岁月的洗礼,至今保存完好,不仅成为地方人士游赏观光的好去处,也成为展示嘉定人文历史的一个窗口。

受邀嘉宾嘉定地方文史研究专家、1990年版《秋霞圃志》主编之一的吴义先生首先介绍了秋霞圃的发展变迁史。他认为龚氏园的主人龚弘辟建嘉定城中宅第的时间最迟是在名弘治十五年(1502),宅后之园名“龚氏园”,至万历时期有“园林之宴无虚日”之誉,成为嘉定文人雅士诗文唱和集会之地。金氏园则位于龚氏园之北,明万历十年(1582)举人金兆登所辟,园中有柳云居、霁霞阁、冬荣馆等建筑。沈氏园位于龚氏园东侧,为万历、天启年间沈弘正购龚氏园东部废地所建,辟有扶疏堂、聊淹亭、开襟楼、籁隐山房、涉趣桥、觅句廊等建筑,门额“十亩之间”为松江董其昌所题。龚氏园因明清易代之际变故,龚氏家人凋零,宅第与后园归于在嘉定经商的徽州人汪氏,汪氏重建园林,易名秋霞圃,俗称汪氏园,园中有松风岭、莺语堤、岁寒径、桃花潭、层云石等建筑。邑庙初建于南宋嘉定创县时,原在南城,明初移建今址,有大殿、寝宫、戏台、井亭等建筑。汪氏园与沈氏园先后于雍正、乾隆时改属邑庙,为邑庙后园。咸丰时因太平军战事,邑庙后园与金氏园破坏殆尽。战后陆续重建部分建筑。民国时邑庙后园为启良学校所在地,原有景点先后重建,得还旧貌。1980年代,经过两次修复工程,三座古园与邑庙合并一处,合称秋霞圃并对外开放。

受邀嘉宾侯旭先生,作为1980年代秋霞圃二次修复工程的参与者与实施人,谈了当年修复工程的往事。他说:秋霞圃的修复,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时光,当时正是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嘉定需要一个全新的形象来展示自己的精神面貌。修复秋霞圃正是这样一个好的机会。修复工作得到了上海园林管理局与嘉定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上海市园林与文物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为此出谋划策,县里有关部门也都能积极配合,因此工程得以顺利开展。秋霞圃修复完成后,我们动用了多方力量,先后举办了“家乡美书画展”(1985年)、“嘉定首届菊花展”(1987年)、“上海民族文化博览会”(1988年)与“我游秋霞圃”征文比赛(1989年)等主题展览与活动,来为秋霞圃做宣传,扩大知名度。老侯最后说:“秋霞圃的兴衰史,是我们嘉定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受邀嘉宾园林高级工程师、“上海市风景园林学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蔡秋芝介绍了秋霞圃在园林绿化方面的建设情况。她说:秋霞圃的绿化工程量大,树木花卉品种众多,因为是古典园林的建设需要,因此绿化设计有着特殊的要求。总体上要绿化要与古建筑相得益彰,要为古建筑主体增光添彩。具体要主注意到姿态美、色彩美与气息美,同时要考虑到高低、大小与层次感。她说到了当时丛桂轩的绿化思考,轩东种植了迎春花与垂柳,南面种芭蕉与翠竹,西面为南天竹与金桂,北面为青松与腊梅,人在轩中,可以看到春夏秋冬四季景象。她最后说到了绿化的管理,是三分种植,七分管理,选种的品种,只有经过后期的有序精心管理,才能常葆青春,让绿化更好地为古建筑服务,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园林为大众百姓服务的宗旨。

在三位嘉宾介绍完秋霞圃的历史变迁与绿化特色后,参与这次活动并对嘉定园林有较深研究者朱怀兴先生,补充了他对秋霞圃历史中一位重要人物徽商汪氏的研究成果。他认为清初时龚氏园归于徽商汪氏,这个汪氏应是汪于梧。他引用清初寓居嘉定的山东人、著名学者宋琬(16141674)诗文集中所载《满庭芳·贺汪于梧举第十一孙》作证,并举其书中附载于《集汪于梧秋霞圃分韵二首》后汪于梧诗作辅证,证明清初时的汪氏园主人是汪于梧,其园明确称为秋霞圃。这个成果对于秋霞圃历史的发掘很有价值。

在本次活动中,秋霞圃播放了之前由嘉定广播电视台拍摄的专题片《秋霞圃》,并向参与者每人赠送了一本《秋霞圃志》(2008年重修本),使这一主题活动内容更为丰富了。通过书籍,参与者在回家后,依然可以阅读与回味秋霞圃的岁月风华。活动结束后,参与者合影留念,有的人还即兴游览了秋霞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