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376号 沪ICP备2020037177号-2 网站地图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网站 主办单位 联系方式:69989838 网站标识码:3101140038

为了加深青少年对江南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自豪感和认同感,暑假期间,嘉定博物馆特别策划了“行走嘉定”文化夏令营活动,带领青少年从衣、食、住、行、艺等方面,全面体验嘉定日常生活与文化相关的方方面面,从而增进对嘉定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8月14日上午,第三场活动以“食在嘉定”为主题顺利开营,孩子们来到嘉定南翔,走进“南翔小笼馒头”大本营,学习技艺,品味美食。
欲知其味,先知其事,小朋友们首先来到南翔小笼馒头文化体验馆,通过参观,对南翔小笼的起源、改革、创新的历史获得了初步认知。
南翔小笼是嘉定的传统名产,至今已有近150年历史。清代同治十年(1871),日华轩点心店主黄明贤在古猗园卖早餐时萌生了改造普通馒头的想法,对大肉馒头采取了“重馅薄皮,以大改小”的改良。改造之后的南翔小笼馒头以皮薄、肉嫩、汁多、味鲜、形美著称,广受好评。2014年,“南翔小笼馒头”制作技艺,成功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了解“南翔小笼”的背景之后,小朋友们对此更加兴趣浓厚,也有幸亲眼见到了“南翔小笼”第六代传承人李建钢老师,参观了由他带领的非遗传承团队进行小笼制作的全部过程。听说可以在团队老师的现身指导下,亲手体验南翔小笼的制作,小朋友们都兴奋地一蹦三尺高。
南翔小笼不仅美味,而且工艺讲究。李建钢老师的“非遗”团队更有其制订的一套制作标准,从选料、配方、搅拌乃至揉面、擀面,每一道都有明确的标准。面团用油面而非粉面,可做到“皮薄馅多”的特点。每个面团重8克,包入肉馅16克,通常以右手掌根发力,将揉好的油面团均匀推平,边缘较薄,中间不能太薄,包馅料时,利用拇指和食指循序折叠,每只馒头折褶需达到14个以上。
学习到基本要领,早已跃跃欲试的小朋友们纷纷拿起老师事先备好的面团开始练习制作。起初,大家面对滑软的油面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在师傅的手把手指导之下也都能做得有模有样。
在尝试制作之后,小朋友们早已饥肠辘辘、馋涎欲滴,迫不及待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当热气腾腾的一笼笼“小笼包”摆上餐桌,幸福洋溢在每一张天真的脸庞上,而亲尝后更是能够将这份美味深深烙印在心中,感到不虚此行。
本次“食在嘉定”活动通过做小笼、尝小笼,圆满地进行了一场“舌尖上的嘉定”之旅,使孩子们了解本地的传统美食,感受嘉定丰厚的饮食文化积淀;将传承非遗、改革创新的种子深植在孩子们的心中。
据了解,“行在嘉定”系列活动后续课程还将在地面文保专家的带领下,参观嘉定各处历史遗迹;现场零距离直面非遗传承人,领略本土非遗的独门技艺。通过看、听、想、触摸、实践等多个环节,让孩子们亲手触摸悠久历史,感受“教化嘉定”的历史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