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博资讯

嘉博资讯
明伦文化讲堂重启 带你领略传世帛画杰作
发布时间:2022-02-18 16:50:19 浏览:来源:上海嘉定

由嘉定区委宣传部支持,嘉定区教育局、嘉定区文旅局、嘉定镇街道党工委主办,嘉定博物馆、上海一本书院和上海练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承办的明伦文化讲堂第二讲,邀请到著名美术史专家、国画家,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邵琦主讲,18日下午在嘉定博物馆成功举办。讲座以“画里画外——传世的帛画杰作”为题。


b47176bd0e684a8e90259a5756aefee1.jpg

在中国美术史上,出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西汉早期帛画,开启了中国绘画以织物为介质,采用笔墨线描敷色技法的先河,让今人领略了攀岩凿壁刻画造型之后,早期线描的造型水准。

邵琦教授认为:中国绘画以宋为界,宋人文化进入真正的以人为本时代,文人绘画所反映的精神实质,不仅引导书法、绘画,所有的中国文化都走向以人为核心,引导观众融入作品的精神境界,令观赏者体悟意境之美。而在宋代之前,绘画的功用乃是为神灵服务的,是人寄予神灵祈愿的产物。


8eb1b6190021474da9591fa660782c11.jpg

长沙马王堆轪侯族墓中一号墓那件著名的T型帛画,通过天界、人间、地府三个空间的展示,将墓主人“由生入死”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死后未知世界的想象,体现了当时人的世界观、生命观,表达了人对重生的祈愿和对生命初始状态的敬畏。

华盖之下的墓主人,这显然是一个富婆,仆佣成群,神灵护佑。帛画复杂的个体形象经有序的整体安排,既灵活舒散,又循序合理。画上段两条翼龙的向内动态,紧凑地牵领着这一华彩部分;中段两条穿璧长龙呈H状,龙首部分为墓主及其随从在这个画面中心间隔出疏朗的空间,使墓主形象在以密为主的画面上突出醒目,龙尾部分将下段众多形象合拢,并促成境界的自然过渡。以四条龙为构图取势,全画上下呈“开合”节奏,左右呈均衡变化,形象相互以动静对照,达到二维平面绘画风格的高度水平。

邵琦表示:帛画中出现了伏羲和女娲形象,从女娲形象的演变可以看出华夏先民从崇神到尊己的实证。先秦之前女娲的形象是人头蛇身,到西汉时期慢慢有腰了,下肢也开始具体起来,到东汉末年,就只有一点小小的蛇尾巴了,如果不仔细看,你会觉得这就是一个人。这个过程我们看到神的因素在逐步退却,人的因素逐步增加,中国人对神的依赖转化为对人自身的信任,这是中国文化的发展。在汉墓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的实证,女娲已经基本上是一个人的样子,而不是人和动物的结合体。到了隋唐,我们逐步进入了人本的世界。

在隋唐之前,绘画的目的不是审美,而是灵念,是人为了实现自身的愿望而寄托于神灵。隋唐之后的绘画走向以人为本,我们才可以用现代美学的方法和工具去分析、解释。中国文人画的以人为本,这个人不是抽象的,而是非常具体的你我他,是以“你”为本。所以中国的文人绘画不是让你去受教育,它是要你去亲近它,我们称之为可以把玩,这是个真正的提升自己修养的行为。

邵琦教授侃侃而谈,旁征博引,为五十多位现场听众打开了一扇艺术哲学之门,为大家的欣赏观、美术观作了整体的提升。


c9b33d1d972c4f84b68a1562d9870f25.jpg

明伦文化讲堂自去年十月“上海孔子文化节”开启之后,因疫情影响而暂停,当下重启,粉丝迅速集聚,为嘉定镇打造以800年孔庙为地标的传统文化传播活动注入新的活力。文化公号“艺术百搭”进行了现场直播,线上听众逾600人。

2月25日(星期五)下午,明伦文化讲堂第3讲将移师现厂文创园区,由一本书院创办人、著名书法家朱晓东主讲《有趣的中国古文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