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公网安备 31011402009376号 沪ICP备2020037177号-2 网站地图
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网站 主办单位 联系方式:69989838 网站标识码:3101140038

绿意浓浓,林木层层,道路绿荫,公园遍地,绿色满城,单位专用绿地日新月异,园林绿化造就了嘉定生态城,这是嘉定市民对嘉定城镇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的称赞。辉煌寻源,是嘉定区委、区政府遵循习近平主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伟大理念的实施成效,为嘉定的绿色谱写了一篇篇展示新时代的新篇章。
从“滚地龙”到南水关公园
老嘉定人都记得,在南门桥堍,北靠城墙,南沿环城河,有排棚户区,民国三年(1914年),因苏北遭旱涝之灾,一批盐城、泰州、泰兴、阜宁等地的难民逃荒到此地,建造了以油毛毡、油布、芦苇为建材的简易住房,他们以装卸搬运、小商小饭、摆摊修补、拾垃圾等为生。20世纪30年代中期,住户最多时有30多户,200人左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清理户籍,安置住户工作,并对棚户区进行改造,使面貌大为改观。更可喜的是2006年此地规划辟建南水关公园,动迁棚户区居住户,让他们高高兴兴的住进新工房。
2007年3月南水关公园动工,同年5月30日竣工并对外开放,占地面积8700平方米。公园以南水关为主题,配置树木观赏区和休闲区。紫藤长廊,串串紫藤下面设坐椅休闲,树木观赏区春可观赏茶花、夏可观赏紫薇、秋闻桂花香、冬季城墙下有雄伟雪松,绿色文化给南水关古迹增添色彩,加上环城河的水景,这里风景独好。
南水关是嘉定古城四座水关之一,建于元至正十八年(1358年),原名“朝阳关”,后改名称为“汇龙关”,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1991年7月,由嘉定镇投资重修,重修后的南水关长15米,关内孔跨度7米,高4.5米,后孔跨度5.7米,高3.5米,有上关台阶、平台、御站楼,城墙,望风眼等结构点,所以修复后的南水关,重现旧貌,今已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2年,南水关
从私家园林到百姓公园
中国本是个生态理念很强的国家,有天人合一、天人相通、道法大自然的宇宙观,更有创造自己民族特色的园林文化。这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园林文化,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发扬光大, 服务于人民,从嘉定的私人住宅园林到百姓公园,就是个很生动的回应。
古猗园,位于南翔古镇,始建于明嘉靖年间,已近500年的历史。原是河南府通判闵士籍兴建的私家园林。1957年3月,南翔镇人民政府集资修缮,并于当年10月1日对外开放,面积9.8亩。
古猗园
秋霞圃,位于嘉定镇东大街,由龚氏园、金氏园、沈氏园三个私家园林和城隍庙组成。龚氏园始建于明正德年间,距今已有500多年历史,是南京工部尚书龚弘的私家园林;金氏园在龚氏园北,嘉靖年间金耀所建;沈氏园在龚氏园东,为万历、天启年间秀才沈弘正所建。1980年4月动工修缮龚氏园,1983年2月13日对外开放,取名“秋霞圃”。1983年8月动工修缮金氏园、沈氏园和城隍庙,1987年10月1日全面对外开放。四处景点合称秋霞圃。
秋霞圃桃花潭
2005年,吴学俊摄
檀园,是明代“嘉定四先生”之一李流芳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后毁于明末清初的“嘉定三屠”。2011年10月在南翔镇混堂弄易地重建,并对外开放。
檀园
陈家山荷花公园,位于菊园新区三环线。公园始建于明朝,当时江西庐陵有个陈姓人家,因避战乱来嘉定,明永乐元年(1403年)陈姓中举人,于是在此修宅造园,取名“陈家山花园”。2008年,菊园新区根据原附近的陈家山荷花池旧址,修建陈家山公园,并取名“陈家山荷花公园”,于2009年8月12日对外开放,占地2.51公顷。
陈家山荷花公园
思贤苑,位于嘉定镇人民街,原名“人民街绿地”。这里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动迁居民住户,到2000年建成绿地。在绿地中有一座思贤堂,它建于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当时任嘉定知县李资坤所建。历经几百年历史的思贤堂,曾经数次修缮和重建。如今为保护它,嘉定人民政府创建绿地。2014年调整、充实绿化,整个思贤堂突出竹的布局与特色,同年嘉定区公园命名时改为“思贤苑”。
思贤苑
从私人住宅园到百姓公园。不仅给嘉定市民带来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而且又继承弘扬了嘉定古园林的传统,更为嘉定园林增辉。
从古镇到创建园林城区
嘉定县城是一座有800年历史的古城,有浓厚的历史文化风貌。自1992年撤县建区以来,城市化进程更快,65万嘉定人民以革命的激情,用辛勤的劳动在463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实现着“天更蓝,水更清,地更绿”的美好愿望,为嘉定城区生态环境建设努力贡献。
2000年嘉定区委、区政府提出用三年时间创建上海市园林城区的目标,并提交申请报告。于是围绕“三古、一环、一镇一园”、(三古即古城、古园林、古树名木,一环是指环城绿带,一镇一园是指每镇建设一公园)的规划,创建活动在嘉定城镇轰轰烈烈地展开。
2002年,嘉定区城镇绿化面积达765.3627万平方米,其中公共绿地225.52万平方米,绿地率36.57%,绿化覆盖率37.08%,人均公共绿地14.78平方米。
2002年11月1日市考查验收组评价“嘉定区委、区政府、区人大和区政协四套班子人员协力配合,并把创建工作纳入政府实事工程、民心工程,使创建工作健康有序地发展,创建指标完成,而且有创建特色”,最后以98分高分通过考核验收,嘉定成为上海市园林城区。
嘉定园林城区创建成功,意味着嘉定园林绿化建设向前迈进了一步,随着更高层次方向努力发展,让嘉定历史名城更辉煌灿烂。
创建工作使嘉定环境更优美,促进嘉定的经济发展。创建工作为嘉定古树名木生长创造了新的环境,促进了对活文物的呵护;使园林绿化又上一层楼,让嘉定市民得到更多的收获感和幸福感,让嘉定走出了一条园林绿化建设的独特之路。
从环城公园的规划到今日的绿色项链
1960年4月27日,嘉定绿化部门,根据县政府的决定编制一份《嘉定环城公园规划》,理由是嘉定是市政规划确定为科学卫星城。为与其相配匹,公园地址选在嘉定城的西北地区,那里地形起伏,有果园、竹林和各种杂树,规划面积269.84亩,该规划在同年5月16日、6月10日、6月17日 、6月18日多次修改,该规划公园因在嘉定迎园饭店对面,故取名“迎园公园”。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实现。
20世纪90年代,环城绿带建成,取名“绿色项链”,环城公园规划由此实现,而且规模更大。绿带全长6.5公里,宽20—100米不等,用地面积70.05公顷(包括水域)。绿带内容丰富,设计先进,更可喜的是,如今环城绿带上已串上13颗明珠,南有紫藤公园、南水关公园、南古城墙公园和蔷薇园;西有银杏群公园、西水关、西城墙绿地;东有桂香园、紫藤长廊、东城河长廊;北有盘陀子公园、双拥绿地、儿童公园。绿意浓浓,美丽景观环绕疁城。
嘉定环城河是上海地区唯一保存完好且依旧具备实用功能的古代护城河,也是嘉定的母亲河。2018年6月底,环城河步道内圈全线贯通,并对外开放,为市民提供一条生态健身绿色大道。嘉定环城河一线风景建成,一条集生活休闲水岸、生态公园水岸、历史人文水岸三大风貌和特色于一体的步道,呈现在嘉定市民眼前,这个造福民生的工程,也将永远载入史册。从此,无论白昼黑夜,也不分阴晴寒暑,这里总是有人在漫步锻炼、赏景,正如诗人戴达在一首诗歌中这样颂赞步道的:“环城河/从她肩上静静流过/听得见春天的涛声/贯通的环城河步道/依傍嘉定/风景这边独好。”照当地老百姓的话说,那就是“用好了优势,增强了发展,加足了底气”。
从垃圾场到虞姬公园
在嘉定真新街道地境内,金华路南侧,有个大地块叫申纪港,它一度是堆放垃圾的地方,垃圾越堆越高,高度达10米左右,面积越来越大,约有2万多平方米,在这里甚至一度可产沼气,有住户用管子接沼气烧饭吃、周边环境越来越差,下雨积水成潭,水绿发臭,垃圾味越来越难闻。
1989年嘉定外环城绿带工程起动,垃圾场和周边地块规划建一个市民休闲区,取名“虞姬公园”,面积2.54公顷,工程于1999年竣工,并对外开放,垃圾场变为市民公园。佳话四处传,人人都夸政府为民办实事、办好事,到此游览的市民更夸此地好风景。整个公园植物造景、层层群绿,让市民感受自然之美。竹林、香樟林、桂花林、浓浓的绿意为整个城市带来生命,所以当地市民说:“绿色是生命,在我们这里体现。”
虞姬公园
虞姬公园背后还有个“虞姬墩”的传说。虞姬是楚霸王项羽的爱妾,项羽与刘备决战时,兵败乌江,在四面楚歌声中,虞姬自尽。在混战中有一个江桥的士兵,感激虞姬对他平时的善待,便拾起虞姬散落在地上的头巾和披风,把自己打扮成老百姓离开乌江,回到江桥乡下,之后他偷偷把虞姬的头巾、披风埋在吴淞江边,而且每逢清明时节,他就在埋地加盖三担土,他死后,他的子孙不断加土,逐步形成土墩。明初,朱元璋在搜集民间史迹时,当地知县奉命为其取名“虞姬墩”,并在西面建虞姬娘娘庙。所以在这里有美丽的风景,还有美丽动听的历史故事。
从环境质量的提高到百姓健康生活
2024年8月22日,是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上海人民没有忘记,他在1983年调研上海市民生活时,到上海胶州路农贸市场、曲阳菜场调研,并亲切地说:“你们生活得好,我就高兴。”习近平主席在今年元旦贺词里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也很朴素,归根到底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嘉定园林绿化建设与发展的全过程,都是努力在实现伟人的理念。让绿色融入市民生活,就是让市民有获得感和更大的幸福感。所以嘉定市民对嘉定的园林绿化评价说:“20 世纪60年代是嘉定园林绿化建设初级阶段,60年代是嘉定园林绿化发展阶段,70 年代是嘉定园林绿化建设转折阶段,80年代是嘉定园林绿化跨跃式发展阶段,90年代是嘉定园林绿化建设稳定发展阶段,新千年以来是嘉定园林绿化建设飞跃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特色,每个阶段都给市民带来不同的收获,而且都在做加减法,增加市民利益。”
2023年6月28日,中国将8月15日定为全国生态日,为的是将保护生态环境转化为持久的行动,体现了21世纪引领中国和世界发展重要启示——“点绿成金”。一个国家通过绿色发展,可以实现经济增长,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环境高水平保护协同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国如今是世界绿色发展中心,是全球绿色转型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2024年6月11日,上海老年报“2023年度生态环境质量报告发布”,上海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84.1%,较2022年进一步提升,地表水环境质量保持优级水平,水质达到或好于111类,断面比例为96.2%,土壤、生物、声环境质量总体较好,生态绿色已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
2024年7月空气质量状况公布,嘉定AQI优良率100%,同比增加8.9百分比。
2024年8月29日发布《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发展统计公告》显示,我国预计人均寿命达到78.6岁,为历史最好水平。
从事老年工作十多年的复旦大学教授吴玉韶说“我国将进入长寿时代”,60后、70后将成为老人群体的主力军。
又据报导,全国爱卫委办公室公布的40个健康城市,上海占9个,嘉定在其中。
这里,我们再来看几组数据,据资料显示,嘉定城镇绿化在80年代中期,仅有绿化面积73.18公顷,1993年增加到128.43公顷,2010年又增加到533.57公顷,2002年嘉定创建上海市园林城区时,绿化面积达765.36公顷,现在绿地面积有12303.9公顷。
公园建设如雨后春笋,迅速增加,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2007年建公园25座,2008年—2015年建公园29座,此时嘉定公园计有73座,根据规划和正在建的公园达100座以上。还有不少的口袋公园、都市“小森邻”。
随着绿化的发展,公园的建设,嘉定植物品种越来越丰富,植物多样性成嘉定名片。回顾上世纪60年代,嘉定城镇绿化树种仅有白杨、垂柳和刺槐,后来逐步引种水杉,悬铃木和香樟,而今据2016年调查,嘉定城镇绿化树种达812种,233科。
由此可见,嘉定园林绿化建设是从量上的不断增加到质上的不断提高。每年有每年的计划,每年有每年的变化,每年有每年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延,绿的底色越来越浓,越来越足。正如英国电影艺术家卓别林有句名言:“时间是伟大的作家,它能写出未来的结局。”
结束语
嘉定的园林绿化建设在区委、区政府领导下,在园林部门的努力下,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但嘉定区委、区政府不以此成绩为满足。据嘉定园林部门信息,今后嘉定园林绿化建设项目还很多,目前主要搞好规划,老公园(汇龙潭、秋霞圃)等要做好改造,调整和建筑维修工程,新建公园项目也较多,主要围绕上海市环城绿带辟建公园,同时加强古树名木的养护工作,保护好嘉定的活文物等,为此目标,还将继续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说:“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嘉定将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新理念,继续努力,让嘉定市民得到更多的精神享受,过上更快乐、更健康的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