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神工意匠——古代建筑知识展”展

发布时间:2022-08-18 点击数:

8月18日,由嘉定博物馆、湖北省古建筑保护中心、湖北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共同主办的“神工意匠——古代建筑知识展”在嘉定博物馆特展厅拉开帷幕。

ecbe17d7d******4687d50db0dff7360b.jpg

中国古代建筑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内涵,镌刻着中国古代自然、人文环境的变迁之路。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其中封建社会是形成我国古典建筑的主要阶段。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架结构为主要的结构方式,创造了与这种结构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和外观,从原始社会起,一脉相承,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

北宋喻浩所撰《木经》曰:“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台基是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于“防洪”“防涝”而产生,台基不但承托整体建筑,还兼具增加了美观、等级的功能。被承托的梁架主要有四种结构方式,即抬梁式、穿斗式、干栏式、井干式。抬梁式结构建筑普遍应用于宫殿、庙宇等大型建筑,更为皇家建筑所首选。穿斗式结构建筑多见于南方民居建筑。干栏式结构建筑多在气候潮湿地区。井干式结构建筑则多在木材丰厚之地。

中国古代建筑中最鲜明、最独特的外观特征就是屋顶,主要分为庑殿顶、歇山顶、悬山顶、硬山顶和攒尖顶等,不同的屋顶形式对应着不同的建筑等级和建筑功能。屋顶除了具备遮风避雨的功能,还体现了我国古代等级礼制。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有着相当丰富的面貌,各类型屋顶可以相互组合,在满足审美需要的同时也顾及了内部构造的合理性,是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

雕刻与彩绘为古建筑主要的装饰手法,我国古代建筑从宫殿、寺庙建筑到民居、园林建筑,从建筑台基到屋顶脊饰无不雕绘,因而我国古代建筑的装饰艺术精美绝伦、极具特色,素有“雕梁画栋”之赞誉。雕刻与彩绘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提升了建筑的观赏性,也显示了我国古代不同时期的审美文化特征,如殷商时期的饕餮纹、龙凤纹,魏晋时期的莲花纹,隋唐时期的各种缠枝花纹,到了明清时期,雕刻纹饰愈加丰富,数不胜数。这些雕刻与彩绘内容,为我们了解不同时期的传统文化、伦理思想及民风民俗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中国古代灿烂多彩的物质文明是由众多传统工艺所创造的。中国古代工匠在实践中总结和完善传统建筑技术,古称“八大作”,即瓦作、土作、石作、木作、画作、油作、搭材作、裱糊作,形成我国古代特有的实用技术体系。其中在建造基础、支撑中起着主要作用的是土作、石作、瓦作和木作。  

3292bc82370d******940ccc132ee07b4.jpg

本次展览将结合实物与图片,通过“坚实牢固的建筑构架——台基与梁架”“独特美丽的建筑外观——屋顶与屋面”“巧夺天工的建筑装饰——雕刻与彩绘”“炉火纯青的建筑技术——技艺与工具”四个单元,聚焦中国古代建筑知识,以建筑构架、外观、装饰为主线,展现中华传统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及其所蕴含的精神文化内涵。展览将展出古建筑的灰滴水、青砖、花牙子、雕花隔芯等相关展品42件(套),展期持续到9月18日。

0b91d73bf3dd424fa1a475531f486c7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