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走进小岭,和嘉图讲座一起探寻“纸寿千年”的传奇
发布时间:2022-10-27 点击数:次
造纸术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有着“千年寿纸”之称的宣纸代表着中国造纸技艺的高超水平。10月23日,“嘉定区图书馆·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之“嘉图讲座”线上推出“明清时期宣纸发展述略”主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刘垚,聚焦宣纸的诞生地安徽泾县小岭地区,带领大家了解宣纸技艺的传承情况,以及宣纸能够发展成为中国书画代表用纸的内外动因。
刘老师首先为大家介绍了宣纸诞生在小岭的原因,讲述了蔡伦的徒弟孔丹发明宣纸的传说。小岭,宣纸的发源地,现为安徽省泾县丁家桥镇的一个行政村,境内群山环绕,山峦叠嶂,溪水川流不息。以小岭曹氏为核心的宣纸人,自宋末开始实践造纸,遵循传统的“天时、地气、材美、工巧”造物方式,在皖南造纸经验的基础上,因地制宜,不断实验、优化造纸技术,明代时期确立了以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为原料的宣纸制作技艺。
宗族制度保障了宣纸技艺的世代传承和工艺优化。接着,刘老师介绍了明清时期宣纸技艺的传承和宣纸作为文化承载物的建构。小岭曹氏根据历史传统和生产需要,创生出一套建立在宗族制度下的生产组织形式,“生产共同体”保障了宣纸的集体生产合作水平和规模,并依据这样的制度将宣纸的核心技艺牢牢掌握在氏族之内,保障了技术的传承和工艺的优化。在清末时期,宣纸生产已经达到相当规模。宣纸本身材料的润墨性特征,复合明清时期书画家的审美诉求,使得宣纸迅速成为书画界的主流用纸,小岭宣纸人重视经营,在“产销互通”模式下,善于传播和品牌打造,最终将地方性特产发展为畅销海内外的精英文化产品。
2005年,宣纸正式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宣纸制作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宣纸传统制作技艺的传承和实践,不仅为中国人提供了书写和艺术创作的基本材料,也对中华文明乃至世界文明的延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宣纸传统制作技艺必将在一代代勤劳智慧的工匠手中永葆活力,走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