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系列」穿越先秦,看传统文化留在日常语言中的印记
发布时间:2022-12-21 点击数:次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仔细审思我们日常所用的语言,就能发现流动在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思想文化。12月18日,嘉图讲座特别邀请了IB中文老师、IB中文A考官、中华传统文化老师张丽苹为大家带来《传统文化留在日常语言中的印记》主题讲座,和大家分享了“良心”“反省”及“谦虚”三个常用词语背后的先秦思想文化。
千百年来,无论中华民族历经多少历史风云,基因的遗传使得我们与先秦时期的人在体貌特征上依旧有相似之处,而语言的流传使得我们与先秦时期的人在思想观念上也有相似之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听到或用到“摸摸自己的良心”“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出卖自己的良心”等和良心有关的语句,这些语言价值取向的预设是“每个人都有良心”,因此才能够“摸摸”“对得起”“出卖”。这样的价值观是和先秦时期的孟子有关联,张老师通过孟子的论述解释了其关于人性的阐说,以及“四心四端”的理论及其影响。
“反省”是基于仁义礼智的修身之法,是孟子“四心四端”学说的延伸。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孟子之前,孔子、曾子也有相关言论,子曰:“射有似乎君子。失诸正鹄,反求诸其身。”意思是,君子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只怪自己箭术不行。我们还经常用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来激励和鞭策自己。接着,张老师从《老子》“事物向其对立面发展,故而守缺、守柔、守虚,以保发展之势”“保持内心的虚静空明”两个角度阐释了“谦虚”。
“良心”“反省”“谦虚”三个词语流传千年,本次讲座,张老师通过带领我们了解先秦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道家的一些文化,帮助我们去理解这些词语的生成及其背后的价值观。最后,张老师还为大家推荐了10本书,对中华传统文化感兴趣的读者,不要错过。
讲师推荐
序号 | 书名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年 |
1 | 孔子·孟子·荀子:先秦儒学讲稿 | 陈来 |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 2017年 |
2 | 论语别裁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21年 | |
3 | 论语今读 | 中华书局 | 2015年 | |
4 | 孟子精读 | 徐洪兴 | 复旦大学出版社 | 2010年 |
5 | 老子今注今译 | 中华书局 | 2020年 | |
6 | 老子他说 | 南怀瑾 | 东方出版社 | 2014年 |
7 | 庄子哲学 | 王博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2004年 |
8 | 庄子今注今译 | 陈鼓应 | 商务印书馆 | 2015年 |
9 | 庄子讲义 | 陈引驰 | 中华书局 | 2021年 |
10 | 庄子内篇精读 | 陈怡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13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