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活动」讲座回顾|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
发布时间:2024-07-23 点击数:次
数学是什么?数学在哪里?7月21日,嘉图讲座邀请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黄劲草博士带来一场《“日常”中的数学启蒙分享会》,让大小朋友们感知数学的魅力。
“小朋友们,今天天气怎么样?”讲座伊始,黄博士用一个开放性问题打开了孩子们的思绪。“今天天很热。”“那怎么表示今天天很热呢?”“今天38度。”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地抢答。“温度是一个数字,这就是数学,超过一定的温度,人会觉得热,需要开空调,这也是数学带给人的感受。”黄博士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在座的听众,数学就存在于日常中,家长们可以通过这些具体的事件,结合适宜的词汇和场景,帮助孩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链接,发现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除了熟悉的数字、数数、加减,对于早期数学启蒙,我们可以关注的还有很多,黄博士解释了我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数学思维启蒙的三个目标: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幼儿数学学习的五大关键经验包括:分类、排序、数字、空间、时间;关键指标是:数感、表征、空间感、估算、测量、图案和数据分析。“孩子这么小,他们怎么会懂得这些能力呢?”面对家长们的质疑,黄博士结合自身的编辑经验,将抽象的数学能力具象化:当我们和孩子谈论“有多少”,多了几个,少了几个,这就是数量和计算;教室里有哪些形状?这就是表征;我的个子高,你的个子矮,这就是测量和估算;每天记录身高,发现我们在不断地长高,这就是搜集信息和数据分析。这些日常的行为,就是在为孩子启蒙数学。
接着,黄博士带着孩子们阅读了“第一次遇见数学”绘本。这套绘本以幼儿熟悉的超市、游乐场、海滩等场所为背景,把数学的语言、概念和过程,融入到温暖有趣的故事当中,帮助幼儿建立起数学与现实生活的链接,感受无处不在的数学的有用和有趣。
最后,黄博士提醒家长,在为孩子启蒙数学的时候,不能脱离现实生活、忽略具体的体验,只是单纯地告诉他们这是“2”“1+1=2”,这并不符合幼儿的认知规律。死记硬背,或者机械地学习,对幼儿数感和思维等的提升并不会有很多的帮助。家长可以在大量生活体验和与人互动的基础上,帮助孩子们把听到的数学内容和自己熟悉的事物、日常的经历相关联,开始理解、认可、使用数学词汇或符号。这个过程,也是他们学习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的过程,比单纯的记忆或者背诵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