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活动」讲座回顾丨读出《论语》真滋味——《讲给孩子的〈论语〉》新书分享会

发布时间:2024-09-04 点击数:

孔子为什么叫“仲尼”?他是怎么成为一位大思想家的?9月1日下午,嘉定区图书馆邀请到浙江师范大学教授傅惠钧,带着他的新书《讲给孩子的〈论语〉》,与大小读者共读《论语》,分享创作过程中充满乐趣与温情的故事。

讲座中,傅教授先从新书背后创作的渊源说起,以故事的方式讲述自己与小孙女之间的对《论语》的讨论、思考。主要分享了读《论语》的三个“趣”。一“趣”是孔子与大山的缘分:孔子的名和字与“尼丘山”的关系,从原文找出孔子爱山的缘由、跟大山的缘分。如,孔子提倡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犹如大山能够包容、涵养一切生命,就像仁者的胸怀。二“趣”是子贡的谦虚。孔子考验子贡,问:“女与回也孰愈”?对于孔子的问话,子贡毫不犹豫地就说,颜回更厉害!接着还讲了另外两件考验子贡的事,都表现出子贡扬人抑己的谦虚品格。三“趣”是子禽的好奇。孔子的学生陈亢(子禽)很好奇:孔子会不会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一次逮到机会就问孔鲤:“子亦有异闻乎?”引出了孔子“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的名言和陈亢的“问一得三”之喜,亦知“君子之远其子也”,孔子并不给自己的儿子开小灶。

随后,傅教授由问题带出《论语》中的那些趣事儿和耳熟能详的句子,向小读者们提问互动。“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可自己不先立起来,怎么帮助别人呢?“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个人一种本事很厉害,就不是君子了吗?君子一定要“不器”吗?“弟子,入则孝,出则悌”,兄长如果也在家呢? 孔子说“无友不如己者”,又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的话自相矛盾吗?“敏于事而慎于言”,那说话就不要“敏”了吗?马棚失火,一向主张仁爱的孔子为什么只问人“不问马”?“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内心怨恨一个人,一定要说出来吗?……傅教授鼓励在场的大小读者们积极提问、大胆地问出所有的疑惑和不解,再通过讨论与思考,寻找“答案”。也许“答案”就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谈笑之间。

讲座最后,傅教授表示,千年沉淀的深刻道理、源远流传的国学经典。艰涩的文言文阅读成为孩子亲近《论语》的障碍,作为中国文化源代码的《论语》该怎么读?通过总结带小孙女学习《论语》的实际经验,分享小读者该如何有效阅读并领悟这部儒家经典的心得与感悟。

d******3418dc4a3790527fa7e34dcc88.jpg

书目推荐

ecc8738f62e746c9b3b44117f8160d05.png

书名:讲给孩子的《论语》

主要作者:傅惠钧 傅若岚

出版社: 上海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4

ISBN:978-7-5720-27345

书目介绍:《讲给孩子的〈论语〉》是语言学教授为孩子带来的一套生动深刻的《论语》启蒙书,包含《孔子其人》《仁者爱人》《博文约礼》《讷言敏行》《孔子弟子》5个篇章,共57讲。每讲围绕一个《论语》中的经典句子展开,以启发提问的方式,引领孩子读懂《论语》的微言大义。同时以“一”贯“多”,每讲由一个《论语》章节牵引到多个同主题章节,形成对多个核心文化概念的充分讲解与凝练。全书以爷孙对谈的形式展开,妙语连珠,深入浅出,趣味横生,是孩子理解《论语》、乐于学习中国古代经典的入门佳作。附赠独家《论语》书签,配备有声书资源。北京大学教授蒋绍愚,贵州大学教授袁本良,浙江大学教授汪维辉、王云路,复旦大学教授汪少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方梅联合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