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疁城文博》2024年第一辑出版

发布时间:2024-12-30 点击数:

日前,嘉定博物馆馆刊《疁城文博》2024年第一辑由中西书局出版。

280e9d******647f48a9150f0f4d35a39.jpg

《疁城文博》2024年第一辑书影

《疁城文博》是嘉定博物馆馆刊,以叙述、介绍嘉定历史文化为初衷,借此积累嘉定文史资料,开展嘉定文史研究,使《疁城文博》成为嘉定区内外读者学习、交流、传播嘉定文化的平台;以加强教育传播职能为宗旨,策划举办原创主题展览,不断拓展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探索文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新途径,使《疁城文博》成为社会了解嘉定文博工作动态的窗口;以扶植、培养馆内新生研究力量为目标,使《疁城文博》成为嘉定博物馆专业研究团队建设的阵地。《疁城文博》自1985年创办以来,始终不忘初心,在坚持与完善自身建设发展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123d4cc617fa44d196b9e1bf7f8a53c7.jpg

习近平总书记说:“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丰富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这一嘱托为我们做好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我们将一如既往的努力工作,为讲好嘉定故事贡献心力。


463cc80fc8be4c05a******3840877a2e.jpg

衷心感谢长久以来关心和支持嘉定博物馆工作的各界朋友,是大家对嘉定的关心和热爱,才成就了《疁城文博》。


d0223551c2c04733a******4791424cf2.jpg

附:本辑《编者的话》

博物馆是收藏、保护、研究和展示文物的文化机构,利用文物讲述历史与文化,是其最基本的社会职能。文物是静态的,对其蕴含的历史信息,需要作具体而客观的研究。对文物有了深入的研究,博物馆人才能化被动为主动,让文物“说话”,讲述关于它(们)的故事及其故事背后的历史与文化。嘉定博物馆人为了让家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开口说话”,积极开展工作,努力让它(们)讲述并讲好嘉定故事。

本辑“文物研究”分享五篇文章。1967年,嘉定城东公社澄桥村(今属新成路街道)发现明宣昶家族墓,出土明成化年间北京永顺堂刻印的插图本说唱本和传奇12册,这套书在1972年被文化部门发现并介绍,认为是现存我国诗赞系说唱文字的最早刻本,引起学界关注,后定名为《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蒋薇的《上海不可移动文物中的出土音乐文物珍品——〈明成化说唱词话丛刊〉发掘背景与音乐学价值探幽》,认为对此《丛刊》的研究,以前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对其的基本评述及文学、史学等方面,而未对其音乐学价值展开研究。此文通过“沧海遗珠出土实录”“中国传统音乐世俗化进程中的上海标本”“说唱词话音乐源流觅踪”“《丛刊》的音乐艺术特色分析”等四个方面进行考述,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于旧知中收获新知。

徐学军的《朱文公书易有太极碑赏读 》,通过对嘉定孔庙内存朱熹《易有太极》碑刻的赏读,并此书迹的流传的考察,抒发他对朱熹其人其学的感佩之情,进而感叹中华文化的博大与精深。

秦忠良的《嘉定龚氏望族墓志铭发现记》,讲述了他与明代嘉定龚氏墓地的渊源,及他对龚氏家族历史的关注,此份对家乡历史的情愫,最终化为对家乡历史文物保护的实际行动,使得目前所知存世的明代嘉定望族龚氏家族唯一实物史料得以留存家乡博物馆,得到妥善保护。

王光乾的《清徐郙〈“韫玉冷金”行楷七言联〉上款人小考——兼探徐郙与南浔刘镛家族的关系及其他》一文,通过对嘉定博物馆近年征集到的清代嘉定状元徐郙的一副对联的深入研究,不仅考述了徐郙所钤印文的缘由,同时亦考证出上款人“澄如”为何人,并徐氏与“澄如”两家的姻亲关系,及徐郙子徐华祥的生平及家人情况。

陈淳的《黄渡千秋桥石刻》一文,考述了黄渡镇的历史及镇域内吴淞江上桥梁的历史与地位,并抗战时期黄渡镇经历的往事,千秋桥被毁而得乡人捐资重建并立碑纪事。地方善举的优秀传统,使抗战时期重建的千秋桥石刻得到妥善保护。

嘉定竹刻始于明代中叶,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以其鲜明的地域性和可贵的原创性闻名海内外,不仅是嘉定的一张城市文化名片,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辑新设“嘉定竹刻研究”栏目,遴选三篇文章,介绍其历史、技法及成就。

近代嘉定知名学者庄乘黄的《嘉定竹刻史谈》,民国初年分期发表于《新闻报》,简述了嘉定竹刻历史及代表人物,记述了其所闻所见的竹人及作品,并其对当年嘉定竹刻技艺传承之关注与忧虑。此文为嘉定竹刻重要文献,今顾君建清予以整理分享。

当代竹人张伟忠的《嘉定竹刻的技法与雕刻形式》,结合历史上著名竹人及其代表作品与其自己创作经验,介绍了嘉定竹刻基本雕刻技法与表现形式,并于刀具与奏刀之法作了具体的说明。最后指出刀法与形式的运用,都应服务于目的的实现。

徐征伟的《材美工巧的竹刻艺术》,简要考述了中国竹刻艺术的历史及代表人物,而于传承有序并代有传人的嘉定竹刻情有独钟,并表达了其对为中国雅文化建设作出重要贡献的竹刻艺人们的敬意。

“乡贤追慕”栏目分享三篇文章。林介宇的《右手擅摛文,左手尚执觯:明代进士徐博生平述略》,通过对徐博的“家世与科第”“仕宦生涯”“交游”与“著述”诸方面的考述,让人看到一个立体、丰满,具才华而富温情的嘉定先贤。

黄友斌的《温柔敦厚谱唐音——周文禾》,考述了嘉定先贤周文禾的生平、家世与著述。周文禾作为一位有成就的诗人,作品甚丰,存世的《驾云螭室诗录》六卷,作于咸丰六年至光绪十一年(1856—1885),录诗300余首,虽题材广泛,然最多的是关怀现实的叙事之作,作者认为可作嘉定历史的实录来读。

陶继明的《青春报国 暮年思乡——顾维钧的家乡情结》,简要回顾了嘉定的教化历史与所取得的成就,及其嘉定人民具有的抵抗外来侵略、保家卫国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再简述了家乡的传统对于顾氏家族的深刻影响,重点介绍了外交家顾维钧在家乡的往事,其对于家乡经济、文化与慈善事业所作的贡献,以及他的子女多次捐赠其生前遗物,协助筹建“顾维钧陈列室”的往事。

“古迹名胜”栏目分享两篇文章。杨甸角,处顾浦、吴塘之间,南有鸡鸣塘,北宋时已成聚落,因杨氏所居而得名,为嘉定境内已知早期地名之一。夏筱俊的《望新乡杨甸村杨甸角小考》,依据文献,考察今外冈镇杨甸角的历史沿革、宋代杨氏名人生平及古迹,及20世纪上半叶发生在杨甸角的红色故事。

张行刚的《曲水微澜承教义,桃溪深处藏圣心——安隐古镇的娄塘圣伯多禄堂》,详细介绍了位于嘉定境内娄塘古镇上的天主教圣伯多禄堂的建筑格局与特色,并简述了教堂创建者吴历的生平与心路历程,及其在嘉定传教的往事。文章对“教化嘉定”之“教化”所指提出了新的思考。

张锡爵,清嘉定人,为嘉定文派代表人物之一。精古文辞与诗,尤以诗闻名于世,有《吾友于斋诗钞》十二卷传世。《诗钞》未见标点本,今戴建军予以整理,因其卷帙众多,酌分两次以飨同好。见本辑“文献整理”栏目。 

“嘉博论坛”栏目分享三篇文章。邵辉的《嘉定孔庙(博物馆)的历史变迁和时代使命》,通过“嘉定孔庙的历史沿革”“嘉定孔庙(博物馆)的历史使命”“新时代博物馆的使命担当”三个方面的叙述,介绍了历史上嘉定孔庙对于嘉定社会特别是文教方面的作用与影响,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8年至1987年间嘉定孔庙的保护和利用情况,及1987年起孔庙全部归属嘉定博物馆管理使用后,嘉定博物馆利用孔庙建筑开展嘉定历史文化保护和宣传所付出的努力与取得的收获。作者认为,嘉定博物馆应坚定为社会服务的理念,通过积极地探索与实践,努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顾旭的《基层博物馆公益讲座的发展现状与未来探析——以嘉定博物馆“嘉博学堂”为例》,通过对“嘉博学堂”系列活动开展十年来的工作回顾、社会反响与取得收获诸方面的梳理,认为基层博物馆的公益讲座,是一个无门槛、雅俗共赏的文化传播平台,不仅可以完善博物馆的宣教功能,也可以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助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文章分析了当前基层博物馆开展公益讲座存在的问题,并对如何有效开展公益讲座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嘉定区内的碑刻文物数量巨大,记录了嘉定历史发展历程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风俗等多方面珍贵信息,集书法、绘画、雕刻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是嘉定文物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王晓真的《嘉定区碑刻石刻文物资源调研报告》,介绍了2022年9月至2024年上半年,嘉定区文旅局、嘉定博物馆开展对区内立碑年代在1911年及以前的碑刻石刻文物资源的调查工作,通过实地调研,对现存的每一块碑刻石刻的具体位置、尺寸、作者与书篆者、保存情况等信息都做了登记,并确认其保存、保护、研究和利用的状况,建立了《嘉定区碑刻石刻文物资源目录》。《报告》对如何更有效地展示和利用碑刻石刻文物资源提出了思考。让家乡的文物和文化遗产“开口说话”,是一个长久而艰巨的工作,关系到如何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工作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编者,2024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