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 重读《红楼梦》: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学对话
来源:嘉定区图书馆 发布时间:2025-08-11 点击数:次
2025年8月10日,嘉定区图书馆与静安区图书馆联合开展的「行走江南 渐入“嘉静”」系列活动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化盛宴。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红楼梦学会副会长詹丹受邀来到嘉定区图书馆,以“以重读致敬《红楼梦》”为主题,带领读者深入探索这部中国古典文学巅峰之作的永恒魅力。
讲座伊始,詹教授以《红楼梦》中薛宝钗所作的诗词“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切入,细致分析了“频借力”与“凭借力”两种版本的微妙差异,展现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詹教授强调,《红楼梦》这样的经典值得反复品读,每一次重读,都能获得比泛读多部名著更为深刻的体悟。
在讲座主体部分,詹教授通过林黛玉这一经典形象,展示了人物性格的完整发展轨迹。从第三回初入贾府的谨慎敏感,到第七八回开始展现才情,再到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柔情,直至第四十二回“兰言解疑癖”后的豁达开朗,林黛玉的形象随着情节推进而不断丰富。这种立体的人物塑造,正是《红楼梦》超越其他作品的重要特质。
讲座中,詹教授就“金陵十二钗”的独特结构,揭示了曹雪芹精妙的人物设置艺术。他详细剖析了宝钗与黛玉的性格对照,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的命运呼应,以及正册、副册、又副册之间微妙的人物关联,揭示了曹雪芹对封建家族中女性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文本细读环节,詹教授以第四十回中刘姥姥的感叹为例,生动展现了《红楼梦》语言的丰富内涵。他指出,这段看似平常的对话实则蕴含多重解读空间,既可视作刘姥姥对贾府礼仪的真心赞叹,也可理解为委婉的批评,这种语言的张力正是作品历久弥新的重要原因。
讲座最后,詹教授结合当下学校教育的实际,以2025年上海高考作文题为例,探讨了《红楼梦》对青少年读者的启示。他建议小读者可以从人物形象、诗词歌赋、生活细节等多个角度入手,将这部经典转化为写作素材和精神养料,既可积累文学素养,又能提升思辨能力。
互动环节气氛活跃,各年龄段读者踊跃提问。面对小朋友关于书名的好奇,詹教授细致讲解了“石头记”的渊源,并延伸介绍了其他别称的文化内涵。对于家长关心的阅读引导问题,詹教授建议根据孩子的理解能力,从精选片段逐步过渡到全本阅读。活动最后,多名参与互动的幸运读者还获得了詹教授亲笔签名的赠书,为这场文化盛宴画上了温馨的句点。
为积极响应上海市关于中心城区赋能五个新城建设的要求,2025年,静安区图书馆和嘉定区图书馆联合打造「行走江南 渐入“嘉静”」品牌,以文化资源整合、优势互补的方式,赋能静安区与嘉定区活力互动。本次讲座作为「行走江南 渐入“嘉静”」系列活动之一,不仅让读者对《红楼梦》有了更为立体与深入的理解,也体现了嘉定区图书馆与静安区图书馆整合优质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的积极探索。
推荐书目
书名:《红楼梦》通识
作者:詹丹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索书号:I207.411/2274-4
内容介绍:本书是当代名家讲解《红楼梦》的通识之作,将真知灼见寓于深入浅出、趣味盎然的文字中。作者贴近青年读者,以深厚的学识、细节的描摹、精妙的分析,讲述《红楼梦》的思想与艺术、版本与价值、作者家族、续写与再创造、跨文化传播、“红学”队伍,让读者一书在手即可读通悟透《红楼梦》。作者深刻地揭示出《红楼梦》如何通过小说方式回应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的一个危机:当维系人与人之间的礼仪日渐虚假时,怎样通过真情的充实或者重构,重新建立起适宜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