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 | 万人铜版画展收官!70岁ⅹ7岁共创镌刻时光——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特展教室活动回顾
来源:嘉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9-22 点击数:次
这个盛夏,当19世纪英国画家、建筑师托马斯·阿洛姆的铜版画遇见21世纪的中国观众,一场链接东西方美学的对话在嘉定博物馆火热开展。7月10日至9月18日,由嘉定博物馆和东莞市可园博物馆共同主办的“晚清风尚——东莞可园馆藏铜版画展”不仅带来了76幅“外国人”视角下的晚清中国风貌,更以展品为重心衍生多形式创意特展教室活动。从“酸蚀魔法”到“黏土乐趣”,实现铜版画艺术“高冷”走向“触手可及”的美育实践。透过这些镌刻痕迹,让我们一起回顾这三月中熠熠生辉的精彩瞬间。
方寸之间镌忆东西印迹
“镌忆·东西印迹”展览限定印章两枚为一组,仿铜版色下是莞邑文化符号与阿洛姆画作经典元素的刻线交融。一次次“咔嚓”的按压下,观众完成了铜版画东西方艺术的基因解码。展览期间,小小的“微型文化装置”受到了大小朋友的热烈欢迎,盖印下独属于自己的展览时刻。

周六夜话共赏铜版画精妙
暑假期间,每周六17点,嘉定博物馆增设了“周六夜画·晚清铜版画雅赏”专场讲解,让市民朋友们拥有了更多对话展览的时间选择。从黄昏到暮色,炎炎夏夜里吹来了一阵来自晚清的艺术凉风。他们或驻足在有所触动的铜版画前,或提出自己的疑惑与见解和专业讲解老师探讨......“他者凝视与本土叙事”的思想交锋在一幅幅铜版画上激荡,晚清社会的风情画卷在这一个个周六的夜晚逐渐清晰,每一个观众的脑海里烙印下博物馆美育最平常的样子。
特展教室引燃观展活力
铜版画传入中国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为了能让大家充分感知19世纪大清皇朝的社会、经济与文化,嘉定博物馆特别推出四大主题特展教室手工活动,从“知”到“制”,从“观看”到“沉浸”,多方位领略铜版画技艺与艺术表现魅力。
酸与铜的化学反应 ——铜版画的美学实验室
“铜版画的美学实验室”课堂上,孩子们化身小小版画家。一双双稚嫩小手手握刻针,在透明亚克力板上模拟铜版画干刻技艺,小心翼翼地画下心仪图案。刻好的图案经由墨色渲染,通过版画机与湿润版画纸的协作加工,那些隐藏在凹凸沟壑下的线条呈现出完整的模样,那是遥远铜版画与当下美育交汇所呈现在每一个孩子脸上“笑语晏晏”的模样。

“雕镂古韵 黏土仿铜” 铜版画体验
针对低龄儿童亲子家庭,一场与“铜”相关的超轻黏土立体版画艺术体验在嘉博多功能厅里举办。黑色黏土通过不同力度的揉捏压滚,拼贴粘和成浮雕质感的立体作品。专业指导下,大家用海绵蘸取丙烯颜料,采用拍染法在浮雕边缘制造氧化效果。在铜色的“轻描淡写”下,立体仿铜浮雕画露出了它光影之下的美,雕镂古韵,黏土仿铜,这一刻铜版画的艺术温度在指尖熠熠生辉。
墨镂凝刻 ——铜版画拓印体验
线条细腻、层次丰富、质感独特是铜版画三个维度的艺术特点。“墨镂凝刻——铜版画拓印体验”以薄铜板为画板,以刻刀为笔,通过压力绘制定格下凹凸博弈交融的美。现场,金属摩挲声忽急忽缓,青涩的脸蛋上眉头忽紧忽松,一番时间沉淀,一份“心意十足”的铜版画从画框里绽放,全然看不出哪些是零基础的手笔。新鲜、趣味,体验中,“何为铜版画的艺术特点”有了清晰鲜明的答案。

镌光溯影 ——铜版画艺术体验
金属到图像的“炼金术”更是铜版画的一大魅力。不同于木刻版画,它有时候会施展一些“酸的魔法”。“镌光溯影——铜版画艺术体验”就是带来了这样一场“艺术”与“化学”的对话。随着刻好图案的黄铜板在澄净溶液里冒起了密密麻麻的气泡,孩子们围在周边惊喜地发出一声声“哇”,亲手画下的图案在转绿的液体里变得越发清晰,这一刻,对铜版画的艺术兴趣高涨到顶点。通过清洗与反复打磨,金属板上又泛起了铜独有的微光,投射进一双双明亮的眼睛,铜版画的种子在悄然发芽。
“墨镂凝刻——铜版画拓印体验”和“镌光溯影——铜版画艺术体验”在本期特展教室系列活动中反响热烈,深受欢迎。对此,嘉博暑期延长开放期间特增设夜场。这种“超长待机”模式,使美育延伸至夜间生活场景,覆盖上班族等多元群体,这场以铜为媒、以美育魂的盛夏之约,让博物馆从静态展陈空间转变为可共情的文化体验场域。最终在现代审美意蕴里,传统技艺与展览焕发出新生命力,留下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