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文风骨 | 实业报国三十载,丹心映照新民路
来源:嘉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09-29 点击数:次
厥文风骨
第二期
实业报国三十载,丹心映照新民路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里,胡厥文与夫人并肩站在新民机器厂的露台上。阳光透过栏杆,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了的光影,仿佛为这对实业救国路上的伉俪披上了金色的铠甲。
胡厥文出生于甲午战争后一年,正值中国深受西方列强欺凌之际,父辈非常关注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经常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来教育子女。在家庭环境的熏陶下以及上学后在爱国思潮的影响下,胡厥文从小就立志走一条实业救国的道路。1921年的寒冬,当胡厥文将祖传的田契换成2.4万银元时,这个27岁的年轻人正在书写中国民族工业的新篇章。他把工厂命名为"新民",寓意是指走一条兴实业、强国利民的新路,更暗含着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1922年元旦,他生平的第一家工厂诞生了,在虹口区唐山路796号,车床的轰鸣声就是最嘹亮的救国宣言。
然而,起步并不顺利。新民厂的主营业务,原是为纱厂维修机器、生产零件。维修业务中却遭遇种种刁难,而本身不景气的纱厂对零件的需求量也不大。胡厥文果断另辟蹊径,转向设计和制造机器。
胡厥文在成功承制黑色油墨机后,又将目光投向了更高难度的彩色油墨机。他设法潜入商务印书馆的印刷工场,近距离观察德国制造的彩色油墨机,凭借过硬的专业功底,仅凭记忆绘制出机器外观,反复推敲内部结构。经过多次试制和修改,这位机械制造专业的高材生终于成功研制出一台性能良好的彩色油墨机,填补了一项中国机械工业的空白!
从此信心倍增,一发而不可收。新民厂顺应市场需求,不断开拓业务,研制出不少新机器,逐渐积累起信誉和市场。那些年,新民厂出品的每一台机器,都带着胡厥文亲手测量的温度。
从1921年私营新民机器厂到1956年公私合营后的国营新中华机器厂,三十五年风雨兼程,变的是所有制形式,不变的是那颗"工业报国"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