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文风骨 | 实业报国,桑梓情深

来源:嘉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10-13 点击数:

厥文风骨

第三期

实业报国,桑梓情深


 

这张照片里是胡厥文于1929年建立在嘉定的黄渡碾米厂,这位从嘉定走出的实业家,一生都在用行动诠释着“饮水思源”的真谛。

 

1927年的春天,嘉定这个江南小城迎来了工业文明的曙光。胡厥文筹集了3万元银元,在承载了儿时回忆的土地上和熟悉的乡音中,他建起了合作五金厂,制造各种门锁、抽屉锁、大牵身锁等产品。"合作牌"门锁的每一个齿轮,都镌刻着他对故土的承诺。短短三年间,这些带着钢印的"嘉定制造"行销全国,供不应求,让洋货在市场中节节败退。

 

1929年深秋,太仓中学校长夏琅云敲开了胡厥文办公室的门,看着家乡父老仍在油灯下生活,他忧心忡忡,黄渡镇的夜晚太需要光明了!胡厥文听完,立刻放下手中账本,他深知,给家乡带来光明,刻不容缓。他亲自带着工程师沿河勘察,将电灯公司的变压器安装在镇东的老河畔。当第一盏电灯在黄渡夜空亮起时,整个镇子都沸腾了,这盏灯不仅仅照亮了黄渡的千家万户,更照亮了整个小镇的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过古猗园九曲桥,已是耄耋之年的胡老为古猗园题写匾额时,握着毛笔的手有些发抖。但当他之后为家乡秋霞圃题写这幅"山光潭影"时,笔锋却依然力透纸背。这些墨宝为家乡园林注入了人文气韵,更让年轻一代懂得:真正的乡愁,是把文化血脉永远地续写在故乡的大地上。

 

从机器轰鸣的工厂到墨香氤氲的园林,胡厥文用一生践行着"实业报国,文化传家"的信念。那些至今仍留在嘉定的厂房与题刻,恰似他写给故乡的一封封家书,字里行间都是不变的承诺——"为桑梓谋便利,实业家之本分"。这盏他亲手为家乡点亮的灯,穿越百年时光,依然温暖着每一个嘉定游子的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