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归来:从嘉定到重庆,群星之路上的成长与守护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10-21 点击数:次
群星奖是我国群文领域政府最高奖项,每三年评选一次。作为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活动之一,第二十届群星奖终评在川渝两地展开。近日,本届群星奖终评缓缓落下帷幕,弹词开篇《心声》将嘉定少年的的鲜活明媚、评弹的温柔婉约,一览无余地铺展在全国观众面前,让人印象深刻。舞台上,9位平均年龄仅11岁的孩子用清亮的吴侬软语、娴熟的三弦、琵琶技法,将传统评弹与现代少年“心声”巧妙融合;舞台下,这段从零基础到站上全国舞台的蜕变,藏着孩子们的汗水、指导老师的坚守,更凝聚着嘉定文化馆、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望新小学为传统文化传承搭建平台的初心。
“这是嘉定区青少年曲艺团队首次入围群星奖决赛,给我们的工作打了一剂强心剂。”嘉定区文化馆支部书记、馆长田甜透露,从2013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开始,嘉定区轮替举办青少年戏曲、曲艺大赛。2015年,通过“区、镇、校”三级合作的模式,望新小学在区文化馆、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的扶持和指导下,打造青少年评弹特色。“我们把学校的孩子们纳入到我嘉评弹团,手外冈镇共同请周红老师来给《心声》做指导。”除了我嘉评弹团,围绕青少年曲艺传承,嘉定还设立了青少年快板团、我嘉说唱团少儿故事队等团队,近年来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培育,我们是认真的。”田甜深情地说。
“周老师,这个转音我还是唱不好”“周老师,琵琶的弦又断了”……在《心声》的排练室里,辅导老师周红最忙碌的人。她本可以享受惬意的退休生活,但当她受邀担任少儿评弹指导老师时,她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刚开始小朋友们连三弦、琵琶都抱不稳,现在能完整弹唱整个节目,孩子们的进步比我想象中更惊人。”回忆起排练始末,周红老师的语气里满是欣慰。
除了辅导老师的呕心沥血和殷切希望,望新小学作为这批孩子们的母校,也充满了温暖。望新小学位于嘉定区外冈镇,是一所乡村小学,90%的学生是随迁子女,来自全国各地。嘉定区望新小学副校长(主持工作)陆慧介绍说,“这批孩子们都没有声乐基础,甚至听不懂南方的语言,能够走上国家级的决赛舞台很不容易。”此次来重庆,由于怕乐器不好托运,她和孩子们坐十几个小时动车赶来,随队前进的途中,她不断关心着孩子的冷热饥饱,“要保障孩子们以最好的状态参赛”。
《心声》的唱词既有“忙趁东风放纸鸢”的古典意境,也有“小书包里的小小心愿”的热切盼望。唱词反映着孩子们的生活,11岁的王乐瑄把“想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听评弹”的心声写在了日记里。这次比赛,她的爸爸妈妈也真的为她赶至重庆的决赛现场。“一年级就通过学校选拔开始了苏州弹词的学习,刚开始真的很困难,好几次回来都哭了,说‘不懂,不明白’。我们劝她再坚持一下、再试试,结果越学越感兴趣,从琵琶学到三弦,从伴唱到主唱,看了她这次在这么大的舞台上演出作品,我感觉她们真的不容易。”乐瑄妈妈动情地说。
从每周两次的固定排练,到赛前连续一个月的“冲刺集训”,孩子们的付出有目共睹。赛前,有人把唱词贴在铅笔盒上,课间也偷偷背诵;有人在家对着镜子练习表情,只为台上一个自然的微笑;还有人在生病时坚持排练,说“不想拖大家后腿”。正如11岁的张佳怡在日记里写的:“弹琵琶的手会酸,背唱词的脑子会累,但想到能站在全国的舞台上,就觉得一切都值得。”
赛事落幕的那天,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为孩子们举办了简单而温馨的庆祝仪式。当孩子们捧着餐点,分享比赛的点点滴滴时,工作人员们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比赛的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的成长。”外冈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负责人邓妙华说,现在孩子们不仅爱上了评弹,还成了“小小宣传员”,会主动向同学、家人介绍评弹文化。回上海的高铁上,孩子们的欢声笑语再次传来。那声音里,有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有对艺术的追求,更有新时代少年的朝气与梦想。这段关于评弹的旅程,不仅让孩子们收获了荣誉,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的种子,而这颗种子,终将在未来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