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文风骨 | 长须明志十四载,赤胆报国一片心

来源:嘉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10-20 点击数:

厥文风骨

第四期

长须明志十四载,赤胆报国一片心


 


这张珍贵的"二我合影",定格了胡厥文1945年剃须前后的沧桑与坚毅。左侧是蓄须十四年的抗战志士,右侧是重现儒雅的实业家。一把胡须,见证了一位爱国者的赤诚担当。

 

1932年,日军悍然发动'一二八'事变。驻守沪上的十九路军在蔡廷锴将军指挥下,打响了气壮山河的淞沪抗战第一枪。炮火声中,胡厥文立即奔赴十九路军指挥部请缨,连夜召集上海机器同业公会同仁,毅然决定组织生产军需弹药。他坐镇同业公会,日夜奔走,废寝忘食,组织将机器同业中便于迁移的小车床等制造武器弹药之所必需的设备和原材料,集中到南市王佐才的中华铁工厂内,并迅速从各厂抽调40多名熟练工人到该厂,带领工人们生产了上万枚手榴弹和炮弹。

 

淞沪抗战的硝烟散去,胡厥文却更加忙碌。废寝忘食的工作中,那把胡须悄然生长。抗战期间,凡有人问及胡须,他总是正色道:“倭寇一日不退,此须一日不剃”。1945年8月15日,日军宣布无条件投降的喜讯传来。9月8日,胡厥文终于庄重地卸下了这十四年的誓言。这把胡须,是无声的抗战宣言;他的工厂,则化作最坚实的武器库。

 

从实业救国到抗日救亡,胡厥文用半生坚守生动诠释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家国情怀。他剃去的是胡须,彰显的却是一个中国企业家最赤诚的担当——当山河破碎时,个人得失早已置之度外,唯有这片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值得付出一生守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