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文风骨 | 木船载工厂,烽烟渡山河

来源:嘉定博物馆 发布时间:2025-10-27 点击数:

厥文风骨

第五期

木船载工厂,烽烟渡山河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的枪声划破长夜,日本军国主义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铁蹄所至,山河破碎。危难之际,胡厥文先生将半生坚守的实业救国理想转化为抗日救亡的实际行动,以长髯为誓,扛起抗日救亡的重任。他不顾个人得失,冒死组织工厂万里西迁,在敌机轰炸下坚守民族工业的火种。

 

1937年7月22日,由各行各业500多个单位所组成的上海市各界抗敌后援会正式成立,胡厥文呼吁大家积极响应国民政府号召,并决心以身作则,带头内迁工厂,以充实后方,支援抗战。8月27日,在向南京政府争取到500万元的迁移费后,21艘木船装载着新民机器厂、合作五金厂、上海机器厂的机器、设备、物资,连同各厂职员家属以及160余名技工率先从苏州河出发,开始了至武汉的艰难内迁征途。在内迁过程中,很多工厂因遭日军的轰炸等原因损失惨重。胡厥文所创办的新民机器厂在内迁中损失达6万元以上,合作五金厂有一半以上的物资来不及运走,这些损失对于胡厥文而言是十分惨重的,但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胡厥文不顾个人安危得失,甘愿做出牺牲。

 

在上海民族工业内迁的带动下,全国内迁工厂共计480家。战前我国西南、西北地区的工业几乎是空白,但到抗战胜利时,内地工厂已经发展至3000多家。

 

在这场跨越万里的工业大迁徙中,胡厥文带领的不只是几座工厂的西迁,更是一个民族“工业救国”的信念。直到抗战胜利那天,人们才真正明白:他蓄起的长须,是决心的旗帜;他迁走的机器,是希望的种子;而他坚守的信念,早已超越实业本身,成为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精神丰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