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丨发现日常——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日常生活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25-11-25 点击数:

你可曾想过,一幅色彩鲜艳的农民画、一种菜肴制作技艺,都可能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11月23日,一场题为“发现日常: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的传统生活”的主题讲座在嘉定区图书馆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研究员毛玲莉老师带领读者重新审视那些习以为常的生活场景,揭开其中深藏的文化密码。

18d58fa3fb6e4235a8b618efba8474ab.png

讲座伊始,毛老师首先为大家厘清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她引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具体包括传统口头文学、美术、音乐、舞蹈、戏剧、技艺、医药、历法、礼仪、节庆等多个方面。

随后,毛老师从上海金山农民画、二十四节气、嘉善淡水捕捞习俗、建德倒笃菜制作技艺等案例出发,分享先人在日常实践中积累的生存智慧。在纺织领域,土布工艺不仅展现了就地取材的巧思,更体现出女性在家庭生产中的创造力。一块蓝印花布,从纺线到染色均采用植物原料,是古人资源循环利用的生动实践。毛老师展示的江南土布图样,令在场读者赞叹不已。

0e484c5f78b04c2a92e600ad******259.png

讲座中,毛老师特别分享了非遗背后的精神世界。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一团和气”图案,不仅是装饰,更传递着人们对和谐生活的向往;江南刺绣里的一针一线,勾勒出女性在有限空间中表达的无限创意;而浙江岱山开洋节中,渔民通过祭海仪式表达对自然的敬畏。非遗实践,保存的是群体的情感与记忆。

讲座尾声,毛老师进一步阐述了非遗的当代价值:传统实践中有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地方节庆与手工艺展现了族群在适应环境中的创造力,社区通过共同参与非遗实践强化了文化认同感,而传统生产中的资源循环逻辑,也为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推荐书目

6434e3e38b9346e88d******2934f40d9.png

书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十讲 》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ISBN:978-7-100-23884-7

索书号:G122/7152-1

内容介绍:本书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具体实践、存在问题及相关对策等进行了学术梳理和学理分析,介绍中国丰富而独特的非遗资源,阐述非遗保护的中国实践,系统总结非遗保护的中国经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