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苏浙皖青少年热情参与!这场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玩得太“潮”了
首次覆盖长三角三省一市,多地多馆区域联动、线上点击破10万+,答题人数增长36.5%,AI“李白”出题……9月20日,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行走江南·美遇水乡”长三角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决赛暨颁奖典礼在上海市实验学校嘉定新城分校举办,100名小选手荣获“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达人”荣誉称号。上海图书馆党委副书记倪珺、上海市群众艺术馆副馆长洪菲菲、上海图书馆协调辅导处副处长(主持工作)吕玉洁、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何冬英等出席颁奖典礼。
大赛自6月份启动以来,围绕“行走江南·美遇水乡”主题,通过答题闯关、互动体验、主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引导青少年感受传统文化的无尽魅力,让诗词之美浸润心灵。此次大赛在今年实现了全面升级,首次将参赛范围扩展至长三角沪苏浙皖三省一市。在内容上,也突破以诗词为主,拓展至江南美食、美景和非遗等,实现从“知识竞赛”到“文化体验”的深度拓展。同时,大赛还充分运用现代AI技术,让“复活”的李白、杜甫、苏轼等伟大诗人与青少年对话。活动期间,嘉定区图书馆与沪苏浙皖多地图书馆联合开展了相关主题讲座、体验等配套活动,如大赛专家、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赵厚均走进安徽省芜湖市图书馆,与读者分享江南文化的发展。大赛带领青少年领略江南的山川美景、民俗风情、悠长文脉,营造浓郁书香氛围,激发青少年学习传承传统文化的热情。
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长三角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由上海市民文化节指导委员会、上海图书馆(上海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上海市图书馆行业协会指导,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嘉定区文化和旅游局、上海市嘉定区教育局、上海市嘉定区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办,上海市嘉定区图书馆、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文化体育服务中心、上海市嘉定区菊园新区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承办,上海市各区图书馆、文化馆,苏浙皖相关公共图书馆协办。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大赛顺利开展并取得圆满成功。
赛事升级,从沪上盛会到长三角跨域联动
近年来,沪苏浙皖四地立足“一体化”和“高质量”扎实开展工作,强化文化铸魂、文化赋能,持续加强多领域协同联动,在资源共享、治理互鉴中共同建设幸福和谐长三角。自2014年起,嘉定区已连续多年成功承办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这项传统文化盛会,始终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不断涵养城市人文氛围。2025年上海市民文化节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大赛首次实现从“上海”到“长三角”的区域联动升级,自启动以来,得到苏浙皖三省共21家公共图书馆的协力组织与支持,吸引来自长三角地区数十个城市的青少年踊跃参与,成为辐射长三角地区的文化赛事,答题人数较去年提升了36.5%,线上总点击突破10万余人次。通过沪苏浙皖多地公共图书馆协同组织、线上线下联动的赛事机制,不仅扩大了赛事规模,更深化了区域文化协同与共享,为长三角文化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注入青春活力。
内涵延展,共绘江南千年风雅画卷
“《红楼梦》咏蟹诗‘螯封嫩玉双双满,壳凸红脂块块香’,其中的‘红脂’指什么?”赛事内容突破传统知识竞赛框架,将江南文化中的饮食、风物、非遗等多元内容也融入赛题与体验环节。选手们在竞赛中吟诵经典诗篇,“云游”江南古镇、品味时令美食,全方位、沉浸式感知江南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生活美学,为社会美育的涵养提供了生动载体。线下还设置了很多配套活动,通过体验互动,感受江南文化的瑰丽与经典。决赛现场“江南风物市集”,邀请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现场展示江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手工艺与地方风物。嘉图讲座邀请复旦大学中文系杨焄教授,带领读者走进陶渊明的人生与创作,感受田园诗的宁静与淡然;邀请上海师范大学詹丹教授带领读者重读《红楼梦》,致敬经典;邀请历史学博士邹赜韬,与读者分享《江南烟火——有滋有味的百年民间饮食》。大赛以美文、美景、美艺、美食,共绘一副多姿多彩的江南画卷。
科技赋能,传统文脉邂逅时代新声
“老夫有两句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老夫且考考你:诗中之‘桃花潭’,究竟位于何处?”台上选手接听了“李白”的微信来电,大屏幕上随即出现一位宽袍飘逸、须发如生的“李白”——正是借助AI人像生成与语音合成技术“复活”的诗仙形象,他和选手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幕正是在下午场巅峰对决“5进3”环节,通过AI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极大增强了比赛的趣味性与互动性,也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形式直抵人心。在初赛阶段,大赛充分运用数字化手段,依托微信小程序开展线上初赛,对应美文、美景、美艺、美食四大内容,设置四大板块,包括“文脉拾珍”“烟雨揽胜”“匠心传艺”“舌尖寻味”。通过游戏化题型设置,有效激发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展现了科技赋能下传统文化传播的创新模式与蓬勃生命力。
江南文化,如水绵长,如诗隽永。本次大赛引领青少年深入感知江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时代价值,体会其承载的历史智慧与艺术精华,唤醒年轻一代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激发他们自觉担当文化传承的使命;并通过广泛的社会参与和传播,进一步推动江南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与创造性转化,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绽放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