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图动态 您的位置: 首页 >嘉定图书馆>信息>嘉图动态>详细内容

讲座回顾丨江南绘画的前世今生

浏览次数: 来源:上海嘉定

  何处是江南?江南绘画有什么风格特点?9月27日,中国美术史博士汤哲明以“江南绘画的今世前身”为题,从气候变迁与文明迁移的视角切入,系统梳理了江南绘画从六朝至近代的千年流变,与读者分享江南绘画的独特美学风格。

  讲座开篇,汤老师以“气候变迁决定文明兴衰”为引,他援引竺可桢气候史研究成果指出,中国历史上的三次寒冷期均伴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而江南地区因相对稳定的气候成为汉文明避难所。东晋永嘉之乱后的“衣冠南渡”,不仅塑了江南人口结构,更催生了以顾恺之等为代表的南朝画家群体。

  汤老师指出,“胡焕庸线”(大致沿北起黑龙江黑河、南至云南腾冲的400毫米降水线)在历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条线,是区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一道自然分界。到了六朝时期,由于气候变冷,这条线向南移到了长江一带。这样一来,原本被认为潮湿、偏远的江南地区,反而逐渐发展成了文化繁荣的中心。

  汤老师还讲到,在“绍兴和议”之后,宋朝把都城迁到了杭州,又一次激发了江南地区的艺术创造力。汤老师借用了米芾“一片江南”的说法,来解读南宋绘画风格的变化。比如,李唐在《万壑松风图》中成熟运用“斧劈皴”技法,马远、夏圭则开创出“残山剩水”式的独特构图——这些看似描绘局部景物的画面,其实是南宋画家在山河破碎的背景下,对精神家园的重建与想象。这种“以小见大”的美学追求,不仅塑造了南宋绘画的独特面貌,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艺术创作。

  当讨论向近现代艺术转型时,汤哲明以“地球的圆通”这一理论为基础,分析了任伯年、徐悲鸿、吴昌硕三位艺术家。他们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又具备国际视野,是理解海派绘画形成的典型代表。

  讲座最后,汤老师指出,海派绘画并不是简单延续江南文人画的传统笔法,也不是机械地把中西方艺术拼在一起。它的出现,与1843年上海开埠这一特殊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在那之后,上海开始主动吸收全球各地的艺术资源,并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正是这种开放态度,让海派绘画超越地域限制,成为江南绘画发展的一座高峰。

推荐书目:

f645d0742c5a4d9e9380a0e8e3b711f3.jpg

书名:《江左风流:十四至二十世纪的江南书画 》

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

ISBN: 978-7-5479-0538-8

索书号:J222/5342

  内容介绍:江南地区的绘画历来是中国绘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十四世纪以来,历代画家辈出,涌现了诸多彪炳青史的画家,对中国绘画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书展览了十四至二十世纪江南绘画的全貌,书中对每幅绘画作品的作者、绢本、尺寸、款识、鉴藏印进行了详细介绍。

37a7877ee42641978cc9861ac900ed1e.png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