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古琴制作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6-07-27 点击数:

古琴又称“琴”、“瑶琴”、“七弦琴”。

古琴已有三千年以上的历史,属于八音中的丝,音色深沉,余音悠远。是中国古代文化地位最崇高的乐器,被列为中国传统文化四艺“琴棋书画”之首,也是文人必备的知识和必修的科目。古人有“士无故不撤琴瑟”之说,说明了古人达到修身养性地目的,琴是重要的途径之一。

随着近代历史上的战争和文化演变的影响,古琴自清末以来,进入一个长时间的萧条期。据上世纪五十年代统计,全国能演奏古琴的琴家已不足百人,古琴演奏近乎失传。同时,随演奏技艺和演奏人员的减少,另一项传统技艺也随着消失,这就是斫琴。

斫琴,也就是古琴制作。历代文人不仅把弹琴作为修身的重要途径,同时对古琴的音色、琴形、琴质、漆艺都有非常高的要求。一张上好的古琴,不仅音色要好,还要形制好,漆艺好, 往往可遇不可求。唐代雷威是一位公认的斫琴高手,他写道:“选良材,用意深,五百年,有正音”,是对斫琴技艺一个最好的诠释。也就是说,选择好的制琴材料,用心的制作,越是制作精良流传久远的古琴,声音越是平和中正。

幸运的是,在2003年古琴继昆曲之后成为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喜欢古琴的人逐渐多了起来,古琴制作技艺也随着逐渐再现。全国不少的地方,像北京、苏州、扬州等地渐渐出现了专业制作古琴的人,为这项古老技艺重添生命的活力。

古琴造型优美,常见的为伏羲式、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神农式等。主要是依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分。

古琴音乐主要受儒家中正平和、温柔敦厚、「德音之谓乐」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声音阶,即五正音,这可说是儒家中和雅正思想在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意境则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

总之,古琴是中国特有的最贴近儒、释、道精神内涵和哲学思想的一门艺术。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