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技艺——嘉定捏作
来源:上海嘉定 发布时间:2017-07-27 点击数:次
“捏作”是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戗角、影壁、牌楼等部位上的一种传统装饰技艺。它集雕塑、绘画、泥塑于一身,而灵活运用在古建筑的相应部位,能起到整体提高古建筑艺术效果的作用。其施工者也必须具备一定的艺术素养。
“捏作”起源于人类文明之初,在出土的殷墟古建筑遗存中已有“捏作”制作工艺品,之后代有传承和发展,至明清已大规模运用,并盛行至今。“捏作”的材料主要有:石灰、砖瓦、稻草等,到了近现代,也采用钢筋、水泥等现代建筑用材,其色调主要有青、灰、黑、白等;其功用除美观之外,尚能体现建筑主人的身份、地位、影响的部分功能。
“捏作”的流行区域主要在苏浙沪地区,首先,由于“捏作”作品不耐严寒,如华北、东北地区,只能用琉璃饰件、捏作饰件会被冻裂。其次,江南地区的人文环境追求细腻活泼,不宜使用模具成批制作,适宜控制。再次,江南物富民丰,是富户较为集中地区,园林建设较为频繁,而流行于徽州地区的“雕作”由于出品较慢,也不适合在苏浙沪地区大批量制作。
“捏作”技艺的产生,最初是出于美化建筑的需要,故而大多存在于古建筑的屋顶、戗角、影壁、牌楼……,其图案或飞禽、或走兽、或花卉、或虫鱼。之后,随着历史的沿革,受中国文化特有的天文、地理、政治、人文等文化理念的影响,逐渐加入了一些特定的文化元素。故而,它的作用,已不仅仅为修饰和美化建筑物,还有了其他多种含义:有表明该建筑物类别的作用,如孔庙之前,通常建有魁星楼或魁星阁,饰有魁斗图案,一则主文运,一则突出孔庙的身份;有表明该建筑主人身份的作用,如在建筑上饰有仙鹤、孔雀、云雁,或狮子、虎豹、熊罴等图案,则分别代表文官或武将的宅第,不同的鸟兽图案代表了不同的等级。
“嘉定捏作”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流动在中国传统文化血脉里的,与之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从最早的中华远古图腾,到修饰象征帝王将相身份的装饰,以及带有人文情结的鱼虫花鸟,伴随着华夏文明的历史进程一路走来,最终形成了而今的洋洋大观。同时“嘉定捏作”也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在封建时代,人们用它来彰显身分地位、抒发建筑主人的情感,以及寓意吉祥的良好祝愿。如古建筑之殿堂、庙宇、亭台楼阁,有“捏作”能体现这些建筑的完整性。而今,它的主要用途已经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走进历史,但他的存在又为我们提供了中国古代建筑装饰、等级制度、礼仪宗教、艺术欣赏等诸多领域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